《北京您早》等新闻节目还将重点关注《年三十儿 忙碌的夜》与《大年初一 清晨的问候》。前者将对大年三十夜间,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夜间值守的安防人员、小区卡口的社区人员等人群的节日坚守做重点报道。后者将在大年初一的清晨,以4G连线报道的方式,向奔走楼宇的快递小哥、准时发车的公交司机、大马路上的清洁人员等特殊行业的人们道一声辛苦。
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根据北京市政府发出“市民群众在京过大年,非必要不出京,减少人员聚集,加强个人防护”的倡导,许多人取消了回老家过年的计划,选择留在北京继续坚守岗位,原地过年。在《北京新闻》《北京您早》《特别关注》等新闻节目中推出的《新春走基层 我在北京过年》系列报道以此为主题,注重典型性、故事性、新鲜性,体现外地务工人员原地过年的浓浓年味。
《北京新闻》主编李光军介绍,留京过年的倡议发出当晚,新闻频道中心就开会讨论,迅速策划实施了《新春走基层 我在北京过年》系列报道,十几路记者分头行动,足迹遍布北京十六区,“我们的采访对象既有延庆冬奥场馆、通州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工程的建设者,也有核酸检测人员和流调人员,还有快递员、菜站员工、社区社工等基层的城市服务者。他们的家乡有的在东北,有的在广东,今年都选择留在北京过年。在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对外地员工的关心,给他们送慰问品、安排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等,让他们在北京能够度过一个既特殊又温暖的春节。外地务工人员都觉得很安心,留在北京过年同样可以把年过好。”
据李光军介绍,《新春走基层 我在北京过年》系列报道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同时,春节七天假期,《北京新闻》还将播出系列宣传片《我在北京挺好的》,“每集宣传片中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留京过年人员,向家乡的父老乡亲拜年,并介绍自己在北京过年的情况,告诉大家:我在北京挺好的!”
除了外来务工人员,留京过年对于广大高校学子也是一个特殊的经历,《北京您早》等节目将重点关注这两大群体,记录他们在京过年的情况,尤其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和大年初一的特殊拜年,呈现今年的“留京”特色,向他们的家乡亲人报一声平安。
《大家说年俗》《牛年说牛》 节日文化就是这么牛
2月3日至16日(大年初五),《北京您早》等栏目开设了“大家说年俗”民俗系列板块,多位民俗专家将讲述中国传统过年文化的礼仪和风俗。
《这里是北京》制作团队制作了20余条民俗短视频《这里是北京 大家说年俗》,同步在《北京时间》、新闻频道融媒体等平台推出。通过每一天过年重要的年俗活动,勾勒出中国人对年的向往、对年的憧憬,以及古老但永不过时的年的记忆。
《这里是北京》还将从2月12日(正月初一)起播出10集《牛年说牛》系列节目,主编张晓达介绍,每一集节目都分为三个部分:一道牛菜、一件以牛为造型的文物、一位牛年出生的历史文化名人,“我们走进10家老字号,每家老字号都出了一道用牛肉做的菜,一共10道牛菜;为了寻找牛文物, 我们去了首博、北京民俗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石刻艺术博物馆、古钱币馆等博物馆,找到的牛造型的文物包括史思明的铜牛、北京镇水的犀牛、牛造型的压岁钱、徐悲鸿画的泥牛等;至于牛年出生的历史文化名人,更是大名鼎鼎,包括孝庄、索尼、梁思成、王国维、孙殿英、马连良、谭嗣同等。通过这10集系列节目,我们将深刻解读牛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为大众带来独特的牛年文化大餐。”
《海内外同贺新春》 感受不一样的过节盛况
节日期间,《北京您早》等新闻栏目将推出《海内外同贺新春》专栏,一方面报道国内各城市过节盛况,带大家到全国各地去感受不一样的春节气氛;一方面通过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等多渠道多平台,获得第一手视频资料,带来海外华人华侨欢度中国传统佳节的盛况。同时,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也关注在疫情爆发地区的同胞们,把他们平安的消息带给国内的广大观众。
《垃圾分类 我们在行动》 新闻主播来探班
2月12日(大年初一)、2月16日(大年初五),《北京您早》《特别关注》等新闻节目中将推出两期《垃圾分类 我们在行动》特别节目,特别选取环卫、燃气、供热三大城市服务保障部门中外地留京的在岗职工为线索人物,采取“新闻主播探班”的形式,通过纪实跟拍线索人物在春节期间如何敬业坚守岗位,带出三家单位就垃圾分类开展的亮点工作。同时,新闻主播还将参与三家单位为留京过年职工准备年夜饭、组织文体活动等不同的温暖行动,展现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典型经验做法,呈现特殊的疫情防控背景下各单位为留京职工就地温暖过年的服务保障。
这个春节,工作的忙碌、过年的喜悦、留京的温暖都将通过BTV新闻人的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而镜头外的他们,同样是坚守在一线的劳动者。
致敬!每一个为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人!
祝福!愿每个人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