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正式上线已经7年,作为全国第一个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全面转型的产品,它由《东方早报》融合转型而来。澎湃新闻在媒体深度融合转型的浪潮中目前进展如何?作为媒体,为何还要提出“超越媒体”?如何理解“引领型的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概念?如何诠释“全球型 ” 的新媒体?提出“互联网传播的综合解决方案”是基于怎样的布局与考虑?带着一系列问号,新京报传媒研究(ID:xjbcmyj)近日专访澎湃新闻互联网传播研究院院长鲍志恒,详解澎湃新闻的融合转型路径规划、实践探索与发展思考 。
鲍志恒
■ 澎湃新闻互联网传播研究院院长
01
“引领型的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
传媒研究:请问,澎湃PRO、澎湃PLUS、澎湃network,用这样三个互联网热词来链接澎湃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具体怎么解释?
鲍志恒:今年是澎湃七周年,在考虑做个总结和展望时,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想到了这三个词,我们都觉得比较契合澎湃的定位和追求。
PRO强调的是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对专业报道的坚守,对内容价值的坚持,体现我们从事新闻事业的初心。过去七年,澎湃坚持做专业的原创报道,用最佳的人才配置、最好的分发推广资源、最倾斜的考核机制,巩固和提升原创内容的采编能力,深化和拓展专业报道的公共价值和社会影响。
几年前,我们提出过“主流化、平台化、生态化、全球化”的目标,去年7月,澎湃又提出要“超越媒体”,进一步把澎湃打造成“全链条内容生态服务商”的构想,PLUS、network对应了这样的理想。
传媒研究:“引领型的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该如何诠释?“引领型”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鲍志恒:澎湃是国内第一家从报纸整体转型互联网而来的新型主流媒体。过去七年,我们起步早一点,决心大一些,在媒体转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和尝试。未来,我们希望在深度融合发展中做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
做“引领型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首先是要坚持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者。这既是主流媒体的当然责任,也是澎湃参与市场竞争的自觉行动。
在庆祝建党百年的报道中,我们推出了“初心之路”大型全媒体报道和综合传播项目:从3月23日到6月30日,澎湃的两辆红色大巴在全国23个省份55座城市巡展,吸引了10万群众参观交流,回顾和分享自己的初心故事。“初心之路”共发布文字报道近500篇,发布视频和直播报道超过600条。七一前后,还推出了专题纪录片、动画视频、系列特稿、系列评论、系列视频、系列图集等全媒体深度作品。这些报道的全网累计传播已超过百亿次,根据巡展内容搭建的“线上展馆”累计传播次数也超过了1.2亿次。这类突破常规、创新报道的探索,坚定了我们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者的信心与决心。
其次,要矢志做为公众服务的引领者。不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最近的极端暴雨灾害,澎湃除了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还尽己所能打通求助和援助的渠道。
我们打造了专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栏目——“澎湃质量报告”,开通了面向全网消费者的消费投诉平台,在消费维权领域做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调查报道,让一批不法企业和个人得到了应有的惩处,推动了一件件具体的消费者维权事件的解决。近期,我们又对澎湃质量报告做了全新的升级改版,邀请企业一同践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责任,邀请专家、律师作为消费维权智囊,在线为消费者提供维权咨询服务等。
再者,要努力做专业能力的引领者。无论社会环境和传播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做专业、客观、平衡的报道,都是媒体的生命线。尤其在当前激烈的流量竞争和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更要守住初心,秉持专业,努力做到不反转、不翻车、不标题党。澎湃专门上线了一个“事实核查”平台。这是一个半开放式的平台,除了记者的专业报道,还广泛邀请专业人士一起,对网络流言、传言、谣言展开严谨专业的核查,为正本清源、净化网络传播空间尽到主流媒体的义务和责任。
做媒体融合转型的引领者,还要努力创新。从传统纸媒到新媒体,从新媒体到全媒体,从原创媒体到开放平台,从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到全链条内容生态服务商,七年来,澎湃一直在迭代,一直在创新,一直在思考未来。
02
“超越媒体”
传媒研究:澎湃新闻提到未来要“超越媒体”,怎么理解“超越”这两个字?能具体谈谈澎湃深度介入和赋能更多行业的构想么?
鲍志恒:“超越”不是“替代”,不是“另起炉灶”。澎湃深度介入和赋能更多行业,不是去搞金融和地产,不是去搞与主业无关的副业,而是在做好传统新闻报道和媒体业务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内容行业新的趋势和方向,思考如何立足媒体的职责和使命来拓展新业务,介入和赋能内容产业链上更多的行业和领域。
刘总在澎湃七周年的演讲中,提到了社会媒介素养和传播业务的交流培训,提到内容风控,提到大文创计划和知识付费业务,这些都是澎湃立足媒体优势、正在努力寻求突破和发展的“超越媒体”的业务布局和尝试。
传媒研究:为何要设立“澎湃互联网传播研究院”?它的定位与功能是怎样的?它与此前的“全媒体实验室”主要区别体现在哪里?
鲍志恒:设立“互联网传播研究院”,是澎湃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之际,与业界、学界和社会各界建立更多联系,分享经验、打通资源、寻求合作的需要,也是澎湃立足媒体、超越媒体大战略规划中的一环。
研究院的“前身”是2019年3月成立的“澎湃全媒体实验室”,实验室基于澎湃多年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的探索与实践,联手学界与业界,就新媒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内容生产与产品运营等做了些研究,总结推广了一些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做法。
研究院要做一个创新型、实务型的研究机构,会继承“澎湃全媒体实验室”的使命,继续推进新闻行业的研究,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同时,在“社会媒介化”浪潮中,还要做一些新内容、新技术、新渠道、新营销、新传播形态方面的观察与分析,尽可能参与互联网内容行业的合作与交流,拓展内容服务边界,为政务、商务机构及个人提供互联网传播解决方案,为促进全社会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一些基础性服务。
传媒研究:请问“清穹内容风控智能平台”和传统风控相比,智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的应用情况如何?产业化的应用设想是什么?
鲍志恒: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图文、音频、弹幕、视频流等多元化内容形式使得内容风控精准化成为市场化互联网平台的迫切诉求。依托在时政新闻等领域的经验积累,澎湃新闻以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以知识图谱、决策引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深度学习等技术为基础,打造了基于“智能+人工+制度”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清穹”内容风控智能平台。为网络信息内容生产、分发、传播、储存、治理、监管提供全链路、全场景、全流程、全业态、全形态的整体内容安全解决方案和风控服务。
该平台具有四大特点:云端对接、快速调用;人工智能、词库同步;模糊识别、结果定性;多重审核、全程溯源。通过数据团队、算法团队、政策团队、技术团队、审核团队、质检团队通力协作,开发出对信息内容安全合规高精度识别的应用和解决方案,面向客户端、网站、公众号、小程序等提供涵盖文本、图片、视频、直播、音频等形态的专项审核和常态审核服务,为内容从业人员、审核人员、监管人员提供信息内容安全合规专项培训、平台系统安全评估与监测等方面服务。
上个月,我们还与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数字安全与治理实验室”,更进一步将基础研发和应用场景相结合。
传媒研究:澎湃提出要提升全社会媒介素养,这是一个很宏大的项目。请问澎湃未来将如何布局?有什么案例可以分享吗?
鲍志恒:随着社会媒介化浪潮的到来,全社会媒介素养的提升成为迫切课题。要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环境中正确表达、有效沟通,避免“失语失言”造成危机和灾难,需要媒体、政府、企业乃至所有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提升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澎湃愿意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在努力自我提升同时,帮助做一些有助于各行业媒介素养提升的基础性工作。
过去七年,我们通过专题研讨、座谈讲课、定向交流、图书出版等方式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一些政务机关、媒体同行开展了不同层次的新媒体建设与互联网传播合作项目。未来,我们希望更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互联网传播策略咨询、媒介素养和传播业务交流培训等工作。
传媒研究:未来澎湃要做“互联网传播的综合解决方案”,进行内容变现,能否透露一下,在这方面将会怎么布局?目前有相关的成功案例或者探索么?
鲍志恒:前面谈到,我们定位的互联网传播研究院,不单是一个泛学术化的研究机构,我们也希望它是一个交流合作的实务机构,既做行业观察与研究,也做互联网传播策略咨询、媒介素养和传播业务交流培训,还要支持做政务和商业IP的孵化及运营。
研究院会依托澎湃在内容、商业、技术、运营、人才、管理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国内外行业资源,在媒体融合、政务传播、商业传播等层面开设媒介素养等课程,在一些有前景的行业和领域,探索合作孵化、共享收益的新内容变现模式。
近年来,我们和上海市政协“政协头条”,和上海市消保委,和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合作,起到了积极明显的效果,这些都是这一领域合作共赢的典型案例。
传媒研究:澎湃正在布局大文创业务、知识付费服务等拓展性经营,这个版图包括什么内容?您能否分享一些这方面的具体做法与案例?
鲍志恒:文创和知识付费,是我们布局不久的新业务,也都经过经较长时间的观察、思考和讨论。
随着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两个领域有一定的机会,也可以与澎湃的内容、品牌等优势较好对接,甚至也有形成大内容、大IP的可能。
我们通过广泛的征集和海选,确定了澎湃自己的IP形象。接下来,我们会用“澎湃美学”,开发设计盲盒等种类丰富的文创产品,通过澎湃商城和线下渠道与大家见面,这是第一步。未来,我们希望有更多机会,参与大型文创IP项目的开发、设计和推广。
澎湃做知识付费服务的初衷,也是希望鼓励和促进互联网优质内容的创作、分享与变现。目前,我们和上影文化、樊登读书、小宇宙播客已签约合作,和网易、喜马拉雅也在沟通,接下来,还希望在精品原创自制、有声读物乃至媒介与传播方面有更多好的内容呈现给大家。
03
“全球型媒体”
传媒研究:如何理解澎湃将来要做全球型新媒体?澎湃在国际传播方面有哪些优势,哪些方面、哪些环节还有提升空间?
鲍志恒:做全球型的新媒体,在当下,既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需要,也是技术进步促使新闻传播越来越超越国界的现实需要。但我们也非常清醒,条件很有限、困难非常多。
所以,我们立足于旗下的英文媒体“第六声”(Sixth Tone),设定了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可实施的全球化策略。“第六声”创办5年,坚持“讲述普通中国人的日常故事”这一差异化的特色定位,将中国立场、中国视角、中国特色融入“有人情味”的报道之中,在海内外获得了一定的赞誉和口碑,收获了一批西方知识精英的青睐和认同。
我们认为,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要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就要与海外读者展开积极的互动,利用海外社交平台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让了解中国的读者一起解释中国。
最近,我们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启动英文非虚构写作大赛,这是“第六声”“SIXTH TONE ”平台化计划中的一部分。这个平台化计划,旨在聚合更多的普通中国人,打造一个由众多优质新闻媒体、自媒体、英文写作者入驻的,“深度记录中国”的内容集散地。同时,我们也加大培养明星记者、编辑,明星摄影师、视频记者,建立一系列有关“日常中国”的内容专栏,力争打造一个全面讲述“日常中国”的“专栏-原创-聚合”式的内容生态系统,让所有有英文讲述能力的受众,一起参与到国际传播中来,使“第六声”成为专业、深度的“中国故事”英文内容供应商。
我们还将以澎湃新闻现有的原创内容和生态矩阵内容为基础,打造多语种版本,通过设立海外运营中心、与全球其他媒体合作等方式,走上我们自己的全球化道路。
当然,在国际形势变化和意识形态分歧加剧、西方舆论对中国偏见加深之际,要促进更多日常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传播,特别是在全球媒体缩减预算和驻华记者人数,而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的信息需求却与日俱增之际,如何持续产出第一手报道,不断拓展中国题材的丰富性和“广度”,对我们而言,是相当艰巨和持久的考验。
传媒研究:请问,澎湃未来在媒体融合方面还有哪些具体的布局和计划?
鲍志恒:未来充满了不可知和不确定。技术的发展、用户的喜好、政策和环境的变化,会对媒体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聚合反应,很难预期。
但媒体融合的大方向不会变。我们把媒体融合定位在一个更大的场域、更长的产业链去理解。内部鼓励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创意迸发出来,对外则努力学习和借鉴。眼下,我们还在筹备一个聚焦科技的垂类项目,也在做视频版权交易系统的升级改造,所有这些布局,都是为了促进内部之间、内外之间更深更广的合作,和我们整个内容产业链上的伙伴们一起,把短板拔掉,把大家的长板放在一起,拼成更大的空间。
本文编辑:孔繁丽
投稿、合作邮箱:xjbcmyj@bjnews.com.cn
流量明星运营模式,正在毁灭真正的文艺批评
“金牌push”频现乌龙:奥运报道为什么会连连翻车?